【下篇】我们邀请了4位专家来探讨消费市场的新增量:W型机会、单客经济、日本市场、DTC... 世界快看点
在4月底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场线上直播活动,有幸邀请到了4位消费零售
在4月底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场线上直播活动,有幸邀请到了4位消费零售行业的专家,我本人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寻找市场的新增量,思考品牌如何找到新机会。本篇内容就是将专家们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接上篇内容:
(相关资料图)
本篇继续来整理其余两位专家的观点。
启承资本高级研究员| 片矢东滋郎
Q:日本的消费行业经历了多轮周期,也诞生了许多百年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也希望通过对标日本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思路。那么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借鉴和学习日本?
片矢东滋郎: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在学习日本时有一个最大的陷阱:用类比思维单纯去对标日本的品类,比如认在日本成功的一些品类在中国再做一遍也有机会。但观察下来会发现失败的案例可能更多,就比如说低度酒、冷冻食品。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与中国品牌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从一个增量时代到一个存量时代的变化,日本企业早期也是靠吃人口红利获得增长的。但是当80年代开始没有清晰的市场红利时,日本企业进行了依靠创新增长的阶段,这也是需要我们再去深挖一层的知识。
一个品牌在日本能跑出来,背后支撑它能起来的企业能力是什么?这个企业能力是不是我们中国企业可以去吸收和学习的?这个背后支持这样的能力的组织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投资决策的时候最常思考的问题。一家公司how to win的能力,是帮助它找到where to play,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当人口红利不再显著的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进入了马拉松式的长跑期,就更看重企业的能力建构。
好比说,围绕消费者需求对品类进行创新的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花王公司在洞察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大,有一个团队每天在Twitter上挖掘消费者的反馈和感想,并在第二天将这些信息展示给与产品相关的部门员工。基于这些信息,团队讨论如何进一步迭代产品,用不断的微创新、持续的迭代来保持线下渠道的货架优势。
我读到过一个很棒的案例。花王收到的一个消费者的反馈:她的女儿因为交通事故无法使用用右手,希望可以有单只手也能使用的家庭清洁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女儿帮自己做家务,回复正常生活。基于这个需求,花王就做出了喷雾型清洁产品,可以单手拿着去操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文关怀的创新,却在后来匹配上了新的市场:年轻人喜欢边玩手机边做清洁;妈妈抱着孩子时可以使用;老年人不需要戴眼镜看放多少洗衣液。单手设计的解决方案就提供了巨大的价值。
通过这个案例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品类直接对标日本市场不成功的原因 - 大家没有拆解到底消费者在什么场景用?凭什么去买这个产品?可能需要基于这些关键的问题再去做本土化的创新。
除此之外,我认为另一个陷阱是“时光机思维”,直接去做宏观的类比。我们不应该把中国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去类比日本的某个时期,而是从微观角度对不同行业进行“切片”,去对标不同行业的不同时期:了解当时日本行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头部企业是如何成功的,然后再去观察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当前的中国市场有相似之处或可供参考的点。
Q:中国当前的户外用品市场非常火爆,许多品牌也在关注此领域。您在这方面研究很深,那么我们就以户外用品这个行业为例,分析一下它在日本的发展情况,以及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片矢东滋郎:日本户外用品行业的发展与中国可以说有较高的相似度。在90年代的日本,竞技型体育逐渐转向休闲型体育。比如,人们可能不会去跑步或打篮球,但可能需要一个简单的休息场所。那如果去旅行,他们就是付钱给别人,然后得到一个解决方案。但人们觉得这样的方式没意思,需要一种DIY的感觉。户外活动就是这种DIY旅行的一种体现,在户外场景中结合运动和自助的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滑雪、露营、钓鱼、骑行等一系列户外活动的爆发。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类似于中国的00后,他们在城市化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就更愿意选择户外活动作为休假的解决方案,从而带动了户外活动的爆发。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日本的户外活动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参加户外活动的人数从每年1700万人下降到了六七百万人,甚至最后降到了400万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消费者逐渐“玩腻了”。很多人没有把这个户外活动当做一种习惯,而是当做一种尝鲜的时尚,更多的是满足社交需求。跟今天去打卡拍照然后小红书晒一下很类似。
那么,日本的许多户外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面临破产的困境,比如我们熟悉的迪桑特(Descente)。
这个情况与中国当前的环境相呼应,户外市场现在也面临着疫情恢复后去露营的人数减少等问题,整个行业普遍存在一些焦虑,但同时又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认为这其中蕴含这增长的巨大潜力。
那么,日本的公司是如何穿越周期、找到新增量的呢?Snowpeak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是一家偏高端的品牌,主要经营帐篷、装备和户外服装。年收入大约在15亿到20亿元人民币之间,净利润率为6%,市值大约为50亿元人民币。这家公司在近几年上市,收入不断增长。
在1998年整个市场跌的很惨的时候,公司内部有员工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的品牌迄今为止一直是面向批发商的,但我们究竟是为谁服务的?我们的用户通过户外活动想获得什么体验?基于这个疑问,他们举办了一个名为\"雪峰季\"的户外活动,邀请全国的用户和创始人团队一起去露营。创始人可能会拜访每一个帐篷里的露营者,一起喝酒聊天,了解消费者为什么购买他们的产品。逐渐地,他们发现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一种“户外生活方式”。
基于这些原因,创始人开始筹备直营模式:既能展示品牌的价值观,又能将全系列产品用优惠的价格带给消费者。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日本全国各地举办露营节。其目的就是打造一个“粉丝创造系统”,让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新客户可能最初只是通过户外活动参加,甚至只是买了一个杯子,但他们觉得体验不错,下次可能会买个睡袋住在朋友的帐篷里,然后可能再买个帐篷。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客单价,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与品牌建立更强的粘性。
最后,在背后也有一个支撑体系,就是他们所有的产品都享有终身保修,让消费者在周末去露营,如果发现产品在周二坏了,周五就能寄回修好的产品,继续去露营。
在困境之中,snowpeak终于能清晰的看到所谓好的体验不仅仅是网红打卡、追逐潮流,而是知道自己是在为哪群人服务,这群人需要什么。因此他们提供适合这群人需求的产品,专注打造“户外生活方式”,通过防守策略留在了牌桌上,通过功能逐渐延展到了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穿越了周期。
Q:既然不断的创新是日本品牌增长的动力,也是值得中国品牌借鉴的地方。那么您能给一些失败教训,说明忽视创新的危害吗?另外,对于日本成功的企业来说,他们是如何打造持续创新的能力呢?
片矢东滋郎:举一个咖啡行业的例子。咖啡在日本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从人均每年二三十杯到现在两三百杯。这意味着整个咖啡市场并没有出现过像其他品类那样的周期性问题,整个市场还在逐渐扩张,所以只要一个公司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就能够维持持续的正向现金流。
但是,这也意味着,已经占据某个位置的公司可以“躺着赚钱”,从而缺少了创新的动力。在日本有一家咖啡公司,它的收入大约在100-200亿元人民币,但基本没有利润,而且背负着很多债务。这家公司是发明了罐装咖啡的先驱,创始人在火车上发现了这个需求。他在等车的时候买了一杯咖啡后发现无法带上火车,还容易撒出来,于是想到了能否有一种便携式的咖啡。于是发明了罐装咖啡这个品类。当时这种罐装咖啡饮料非常火爆,但这家公司在之后并没有在咖啡品类上实现大的创新,最终变成了一家供应链公司。他没有在咖啡领域内获得应有的最高毛利点。
一个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呢?这可能很难量化,因为消费品这个品类通常没有很强的门槛,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供应链大国中,消费品品牌与供应链非常接近。那么持续创新来源于什么呢?
日本有一位学者叫做野中郁次郎,他研究了很多日本企业创新的规律,并创作了《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他认为:一个企业通过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隐性知识、洞察消费者的能力以及对运营的理解等,之后以显性化的方式成为企业内部的共识。这种共识的方法可以通过小故事等方式来传达,让员工分享这个故事,形成一种共享的知识,为新产品的创新提供土壤。
比如我研究的卡乐比这家公司,他们创新的一个案例就是土豆棒产品,没有借鉴对标其他产品完全靠自己研发。这背后克服了众多困难,比如怎么把一个世界上没有的单品给消费者讲清楚、怎么布局供应链和渠道等。通过专家访谈时发现,卡乐比内部其实是把土豆棒的成功案例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在员工之间口口相传,为此员工会理解一个成功案例的诞生需要考虑哪几个维度。
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小林制药,特点是在细分领域中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快速推出产品,被创始人称为“小池大鱼”战略。他们的创新支撑是每个员工都有KPI,每年要想出两三个新点子,然后通过积累这些小点子,企业可以不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推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新产品。小林制药就是用制度推进企业的创新。
专家观点的延伸阅读: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兼任教授、数智化新商业新营销专家| 周宏骐
Q:您在之前的著作中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细化运营理念。那它是如何解决当前企业的增长难题,并创造新的机会呢?
周宏骐教授:我认为今年许多品牌在增长上都遇到了瓶颈。我每年大概要拜访200多家企业, 从微观视角观察企业增长, 除了看销售收入增长, 更要看利润增长。我在近期的企业访问中, 发现一些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 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 与2019年相比,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有所下降。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消费支出在后疫情时代并没有如预期的快速恢复;二是三年疫情, 加速了社会向M型的发展, 这传递了一个信号 - 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降级了, 同时出现了一些性价比高, 有竞争力的新品牌。另一个视角, 我最近也访问了一些在抖音上较为知名的品牌,发现他们的流量和GMV, 相比去年下降了40%到50%。
在过去,品牌通常在内容平台投放内容,电商平台投放广告,比拼谁的ROI效率高, 通过快速拉新以获取新增量。但现在, 流量价格高昂,用户消费意愿不强,企业需要寻找新的销售增长和利润增长方式。最佳的途径就是回归用户资产, 盘活存量, 在现有用户群中推动复购。
那么你不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持续的提供… 迭代的商品, 贴切的内容,贴近的互动, 贴心的服务, 用户怎么会复购呢?
考虑到早期的网红品牌,他们主要是通过发帖、制造内容来获取流量, 这本质上是一种内容裂变、通过社交裂变和社群分发的方法。然而, 这种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用户读完就是读完了。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精细化运营,更重要的是要让老客户多次看到我们的”具有撩拨力”的优质内容, 驱动用户产生互动行为。只有当用户与我们的内容产生互动,才能激发他们的更进一步的兴趣与思考, 把“浅种草”变成“深种草”, 进而转化为购买行为。
今年,我一直在和各种品牌分享“精营”这个关键词,看起来像是在咬文嚼字,但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精准营销投放, 这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 任何一个品牌都必须进行广告投放, 拉新拉复购, 也就是与用户产生交易。第二层含义是精细化用户运营,也就是与用户建立关系。
在市场活跃的时候,精准营销投放是必要的。无论是在线上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卖场,你都需要花钱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产生交易,而忽视了与用户建立关系,那么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沉淀就会很少, 当用户想到品牌,其联想到的品牌内涵很苍白。而用户对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的形成,都需要通过与品牌的交互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内容营销上的”撩拨力”驱动用户乐于互动,只有用户愿意与我们交互, 他们对品牌的记忆才会越来越深, 对品牌的向心力也会越来越高。
这两层“精营”都变成我们今天做营销的标准动作。但很多企业不看第二层,它还停留在第一层精准营销投放上面花力气, 认为只要内容上面触达好、频次够、看到文章10w+就满意了。他不去看:这背后有没有很多留言?有没有积极的互动?企业有没有够格的运营人, 会跟用户之间一来一往产生很多的对话?能否让用户感觉跟这个品牌实实在在通过对话是有共创关系的?如果还只在第一层精准营销投放上面用力,那一波又一波声势结束之后,品牌跟用户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苍白的。
我们需要在精准营销投放和精细化用户运营之间找到平衡,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品效协同。
Q:那么,您认为这套“精营”理念应该用什么框架来执行和落地呢?品牌应该注意的关键动作又有哪些?
周宏骐教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营销学界应该是有一定的共识的:我们需要关注消费全链路。这个链路包括触达用户、与用户产生交互、转化用户,以及提供服务。这四个环节可以用英文单词RICS(Reach, Interact, Convert, Service)来表示。
在这个用户经历的RICS消费全链路中,我们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域中触达用户,包括微博、微信、小红书、知乎等内容平台,以及电商平台和线下的各种触点。然后,我们需要在内容平台上与用户产生交互,最后在转化和服务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
针对不同代际的消费者,他们偏好的RICS消费全链路可以有很多条, 例如,一个美妆品牌可能在抖音上触达用户,在小红书上与用户产生交互,在阿里或京东上转化用户,最后在支付宝上提供服务。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消费链路。另一条链路也可以是是通过抖音短视频触达用户, 拉进抖音直播间产生交互,最后在抖音小店里转化。还有的链路也可以是通过微信公众号频触达用户, 拉进微信私域产生交互,最后将用户引导到微信商城里转化。
关于你提到的关键动作,我认为有三个: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客群喜欢走哪些链路,并通过测试的方式找出来。其次,我们需要输出优质容易勾起对话互动的内容。最后,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运营人员在不同的平台上与用户形成互动,特别是对于沉淀的用户,在不同平台上持续进行互动,找到让他们复购的机会。
Q:您是否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这些品牌在洞察消费者、制定链路以及实际效果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周宏骐教授:首先我想提到的是一家我们长期研究的品牌——五谷磨房,专注于早餐和营养相关的产品的研产销。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他们发现在当前这个营养过剩的时代,消费者对于过于浓重的营养品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对黑芝麻丸这样的产品进行改良,将其变得更为轻松、松散,更像一种零食。比如低糖黑芝麻丸,每颗只有45大卡,消费者即使吃了三颗也不会有太高的热量和太强的饱腹感。这就是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洞察,进行产品创新的一个例子。在营销策略方面,
第一条链路是:利用小红书这样的内容平台进行内容触达与交互,并通过用户跳转至天猫商城实现产品销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消费者从小红书看到推荐内容后,会跳转到天猫商城进行购买。
第二条链路是:微信私域流量的运营,例如通过营养顾问与客户进行一对一沟通,把他们邀请入微信群,分享有关营养知识和产品信息,通过推送链接引导他们在微信小程序商城购买。第三条链路是:在抖音平台上进行优质短视频的推广,触达效果极佳, 结果线上全网销售明显增加。这说明抖音的外溢效应是非常好的。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消费者在看完抖音内容后,会选择去五谷磨房天猫旗舰店或小程序商城寻找折扣或优惠。
再以我担任独立董事的天创公司为例,它主要是做女鞋, 主力品牌是接吻猫, 莎莎苏与蹀愫。传统的营销链路是用户直接到店里选购, 无论是线下店, 或在线上的天猫店及唯品会活动选购。但由于疫情等原因,我们开始尝试第二条链路: 把用户拉入我们经营的企业微信私域, 通过销售人员提供优质的内容, 用户对内容有兴趣, 就会主动来找我们进行互动, 而非主动打扰他们。这种方式, 也是一种有效的链路。目前每100双鞋中有50双是通过这个链路销售的。每个企业都可以借助消费者洞察,在经营方式中找出自己用户喜欢的消费链路,定义出自己的执行框架和关键环节。
Q:基于您刚才分享的理念和实践,DTC品牌应该与“精营”模式更加匹配。但我注意到许多国内外DTC品牌最近的业绩并不理想。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瓶颈在哪里?
周宏骐教授:DTC不是新概念,在美国已经发展10年的时间了。一开始,DTC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特别会用内容撩拨用户,然后跟用户聊一聊,让用户感觉品牌很有趣。但现在许多DTC品牌的撩拨力在下降, 一旦不能持续创造有趣的话题, 就让用户感觉平庸。
第一个原因:如果按照DTC的定义,直面消费者、全渠道直营, 那就是在线上线下所有触点都开店铺, 传统品牌也可以做到。DTC品牌有别于其它品牌的地方就是它的引流能力特强,它会通过优质的、有趣的、让人眼睛一亮的这些短视频也好,图文也好,通过内容营销拉新并且沉淀。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同行业开始模仿,优秀的内容营销人员被挖走,有灵魂的内容带来的吸引力下降了。
第二个原因:当规模较小时,运营团队每天都可以与消费者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现在,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几十倍,如果不能找到更好技术辅助(Tech-enabled)的互动方式,并且你的运营团队数量不匹配性的增加,那么你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交互动质量就会下降 - 消费者可能会发现与你的交互不再那么真诚了。
第三个原因:DTC品牌都声称要与客户建立如朋友一样的关系,戳到用户的痛点。这就需要他们有技术力量,能够使用像VOC(用户之声)这样的软件,收集用户的反馈, 并集合企业内跨部门的力量进行迅速迭代。许多DTC品牌在前三年规模小时, 通过创始人的个人魅力驱动, 加上组织的活力, 协作效率高, 都可以做得不错,但到了第四年, 组织一大, 活力下降,协作困难, 从反馈到迭代的速度缓慢, 消费者就觉得这个朋友不是很有趣了。
这说明,DTC品牌遭遇瓶颈,问题不完全是出在模式上,而是执行力跟所谓的组织创新没有跟上。在DTC品牌规模增长的过程当中,最大的难点往往是背后的组织上面进行深化,背后的信息技术、数据产品进行提升。
刘方舟:对于仍然在坚持DTC模式的品牌来说,有哪些坑是可以避免的,他们更好地克服瓶颈并加快发展?您是否有一些建议?
周宏骐教授:首先认知要进行调整:过去我们一直以为DTC是新消费品牌的专属,但在过去半年我们发现很多新消费品牌并没有能力去做体系化的DTC模式,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相反,像耐克、安踏这样的大品牌开始投入,并且每个大品牌投入了几十亿的资金,才开始看到了效果。
很多DTC品牌抱有片面和狭隘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DTC就是做好线上独立站,有人认为DTC就是在线上各个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上做好,还有些企业认为DTC就是把私域运营做好,直面消费者。其实DTC是一个多渠道、体系化的运营模式。
然后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坑是什么:
第一个坑:对于刚刚走向市场的新品牌所采用的“尖刀策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爆品战略,通常是用一个极致性强的小品类, 通过内容加网红去攻某个细分市场。但是当你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接下来该如何扩品类?你不能一直局限在一两个有限度的品类上。因此,很多DTC品牌在推出了一到两个爆品之后的第三、第四个产品,就遇到了瓶颈。他们无法将这些品类各自沉淀的用户激活并连结起来, 集结成为长虹品牌的忠实用户。
第二个坑:高性价比的爆品, 实现的利润太低,没有多余的利润用于投入信息技术建设、新产品迭代等方面,品牌无法进步。于是就出现了恶性循环,利润很低,只能不断寻求融资 - 但是融资了两轮之后,大家发现利润仍然很低,不能够从网红转长红,创造不出溢价。
第三个坑:过度依赖线上渠道。但在疫情后的时代,消费者重新回归线下体验。当前线上获客的成本很高,若是你的线下能力不行, 线下流量没法反哺你的线上, 线上和线下无法有效OMO连接, 就会导致转化效率低。第四个坑:失去初心,形成不了忠实的粉丝社群。许多品牌在流水线式的生产内容,它们的场景感很苍白,无法触及人们深层的情感和价值观,“戳心”的程度不够,从而无法形成由忠实用户组成的社群和社交裂变。品牌要时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具有一定“灵魂穿透”的叛逆感?如果一个品牌失去了初心,就没法巩固住一批消费者跟着你不离不弃。基于你的价值观、情境而组成的社群不存在的话,所谓的DTC就很脆弱,没有品牌文化的凝聚力。
专家观点的延伸阅读:
扫码关注视频号- 点击“直播回放”可观看完整录播-我们是谁 -增长黑盒是一家专注数字化领域的商业研究机构,为消费零售企业,探索增长的最佳实践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理工人出身的我们,一直相信数据和技术将为企业增长注入全新的能量。我们秉承科学家的精神,通过研究与实验驱动,不断寻找数字化与业务增长的完美契合点,解决企业增长难题。 我们提供的服务包括策略研究、企业培训;同时,独立研究监测近百个消费品牌,在公众号发布了多篇10万+阅读量的深度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被众多媒体、券商及研究机构引用。 成立3年来,服务国内外数十家头部KA,品牌客户包括宝洁、伊利、百事、玛氏、资生堂、欧莱雅、华润三九、华熙生物、无限极等;科技行业客户包括腾讯、字节跳动、快手、营销科技头部SaaS公司等。 如果您对该研究报告中的任何观点感兴趣或者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的分析师和编辑很乐意与您深入探讨。- 推荐阅读 -
-更多精彩内容-「报告合集」||||||||「深度案例」||||||||||||||||||||||||「增长研究」|||||||||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在4月底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场线上直播活动,有幸邀请到了4位消费零售
2023年印度尼西亚羽毛球公开赛1 4决赛,中国队选手李诗沣2-1战胜印度斯
在又一个极端夏季来临之前,欧洲议员就该地区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发出严厉
当地时间6月16日,在联合国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的主持下,也门政府
现代快报网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现代快报倾力打造的江苏新闻门户
乐居财经彦杰6月16日,红星美凯龙公告,董事会获红星美凯龙控股告知,
中国日报网6月16日电(党超峰)美国《商业内幕》网站15日报道,被称为
近些年哈弗确实有些后继无力的感觉,当年哈弗从长城中独立出来成为子品
大家好,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切口保护套多少钱,切口保护套这
2023年延安市特岗教师招聘岗位表将于6月20日起,在陕西省教育厅门户网
“高温”一词最近频频出现在华北黄淮小伙伴们的朋友圈中6月16日13时有
1、1这句话出自嘉道《题李凝幽居》。2、悠闲地生活在这里,很少有邻居
1、50多岁的张女士,是一名退休的财务人员。2、7月27日,她与朋友组团
App6月16日消息,北向资金今日大幅净买入105 46亿元。三一重工、宁德时
父母为宝宝取名时,取一个独特而富有灵气的名字,能给孩子的人生增添一
债券设2个品种,品种一发行金额10亿元,期限为5年期,票面利率3 14%;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张东)近日,广东省红星国防教育基金会与战友强军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上,本次赛事的奖牌“湖山”正
欢迎观看本篇文章,小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猪肉韭菜饺子馅配方,材
全球赣商网讯据江西省国资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全省国有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医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